(新政办〔2021〕20号)《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博官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的通知》政策解读
《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博官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的通知》政策解读
区农业农村局
2021年7月14日
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全面提升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,我区印发了《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博官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:
一、出台背景
近年来,通过提升基础设施、整治人居环境、改善公共服务、改造农房风貌等,我区村湾环境显著改善、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建设了8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、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,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串点、连线、片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但与浙江、上海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对比,与新时代农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相比,在覆盖面上还需要拓展,在建设水平和管护机制方面还需要提升。根据《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(2019-2023年)》(鄂乡建组发〔2019〕1号)、《武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(武发〔2019〕6号)和《利博官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(新发〔2019〕9号)》精神,按照《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》(GB/T32000-2015)和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的通知》要求,为推动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、久久为功、全面提升、拓面提质,在充分调研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起草了该《通知》。
二、基本结构
《通知》共分为五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,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、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和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为总体要求,加大城乡统筹,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,全面巩固农村小康社会成果。第二部分基本原则,包括规划先行,分类推进;提升产业,保障民生;夯实基础,注重特色;坚持创新,完善机制。第三部分工作目标,通过三年时间努力,构建“点上出彩、面上出新,带上成景、全面铺开”的利博美丽乡村蓝图。第四部分主要任务,提出了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,打造8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,建设18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,建设26个精致农业示范点,建设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等五大任务。第五部分保障措施,包括加强组织领导、强化工作落实、加强政策支持、加强模式创新和加强宣传引导等5个方面的内容。
三、主要内容
(一)总体要求
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紧紧围绕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体要求,对标武汉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城区建设,坚持长远结合、全域统筹,以“三城十镇百村”全域村庄规划为引领,加大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,挖掘乡村发展动能,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水平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,着力构建精致农业产业体系、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多元乡村发展体系,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、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全面巩固农村小康社会成果,促进文旅融合发展,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(二)基本原则
1.规划先行,分类推进。坚持“先规划、后建设”的原则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各街镇要结合村庄规划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求,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,全面统筹农业农村空间结构,优化农业生产布局,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、与村镇居住相适宜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发展格局,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,指导美丽乡村建设。因地制宜、整体规划、分类实施,重点聚焦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,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,推进控制型村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
2.提升产业,保障民生。着重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,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激发农村经济活力。尊重农民意愿,保障农民权益,突出富民为本,增进农民福祉,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,增加农民收入。
3.夯实基础,注重特色。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,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科学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和运营方案,夯实乡村品牌发展基础;突出乡村文化元素和乡韵风貌,传承农耕文化记忆,着力打造问津文化、非遗文化特色文化品牌;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以绿色发展为导向,以标准提升为引领,以品牌培育为路径,探索“农、养、康、旅、贸”产业融合发展模式,彰显美丽乡村特色。
4.坚持创新,完善机制。树牢创新理念,坚持需求导向、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,加快建立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,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,建立健全政府、村民、市场主体各方共谋共建、共治共享机制。同时,充分发挥“四会一约”群众组织作用,以建乡规、立民约为抓手,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,红白理事会达到全覆盖。
(三)工作目标
通过三年时间努力,争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,建成8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、18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、26个精致农业示范点和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,美丽乡村旅游收入年增长20%,构建“点上出彩、面上出新,带上成景、全面铺开”的利博美丽乡村蓝图。
(四)主要任务
1.突出整体美,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。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,争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,形成特色鲜明多彩乡村振兴示范带,力争美丽乡村示范村比例达到50%以上、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5%以上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95%以上;按照方便村民生活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,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水冲式农村公厕覆盖率达到95%以上,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%以上。实现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,成为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示范样板。
2.突出片带美,打造8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。以桂花大道(G230)、318国道生态旅游示范片带、江北快速东延线、新施公路、东北部红色旅游线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基础,结合“五路八桥”建设串联沿线村庄,集中布局项目,规划引领,连片推进,打造8条风景优美、景观别致、亮点突出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带。
3.突出体验美,建设18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。按照《武汉市旅游名村评定规范》(JG4201/T004- 2010)标准,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引擎,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打造集农业生产、观光、乡村休闲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精致乡村休闲游品牌,建成以农家乐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旅游服务载体,农民参与积极性高、产业特色鲜明、旅游服务功能齐备的旅游特色村湾。全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文化旅游名片。加快培育一批乡村休闲游示范点,高标准建设一批繁荣农村、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,重点建设18个乡村休闲游示范村。
4.突出精致美,建设26个精致农业示范点。通过标准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、市场化建设,加快构建武汉特色精致农业产业体系。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,做大做响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。以主导产业为重点,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。推进产业深度融合,催生农业产业新形态和消费新业态,促进精致农业示范点产业融合集聚发展。高标准要求、高质量推进精致农业示范点建设,加快构建产业精深、产品精良、经营精细、科技精湛、服务精准、装备精良、文化精粹的利博特色精致农业产业体系。全区围绕菜、菌、畜、鱼、花、茶六大产业构建26个精致农业示范点。
5.突出特色美,建设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。在美丽乡村建设现有基础上,围绕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8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,加快村湾集并,按照规划布局科学、基础设施完善、产业体系牢固、民生体系健全、乡村治理成效显著等要求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,全力推进联合中心村建设,倾力打造特色鲜明、亮点纷呈的乡村振兴利博样板,实现人居环境全面优化,道路通畅硬化、公共区域亮化,供电、通信、邮政、广播、电视网络等覆盖到村。自2021年起,每年新增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20个以上,至2023年底建设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以上。
参照《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》标准,以《村庄规划》为指引,对规划中的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,按照发展扩新型村湾、保护特色型村湾、整治保留型村湾的思路,结合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,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融合、生态环境建设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。
在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对村湾道路、供水、雨水排放、污水管网及处理、水塘、电力通讯、垃圾收集、厕所、村容村貌、停车场、村民活动场、公共照明、公共空间节点、绿化、标识标牌等进行建设、整治和提升。坚持党建引领,夯实乡村治理,健全民生保障体系,建立长效美丽乡村运营管护机制。发挥城乡资源互动优势,激活乡村闲置资源,大力发展主导产业,支撑乡村持续美丽。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,开展文明创建,促进乡风文明。
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8%以上,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%;农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100%,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
(五)保障措施
分别从加强组织领导、强化工作落实、加强政策支持、加强模式创新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。由区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统筹推进,区直各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、细化工作方案、优化支持政策、做好目标考核,建立责任机制、考核机制。各街镇党委全面负责,区扶贫工作队积极参与。在加强政策支持方面,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,深化宅基地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“三权分置”改革,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,严格保护耕地,各区编制村庄详细规划。在加强模式创新方面,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,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融入“互联网+”模式,引进专业人才下乡、培养行业领军企业,打造独具特色的“生态+产业”发展新模式,深入推进涉农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强考核评估和绩效管理。
附件: